49年马鸿逵逃至重庆,见蒋介石后跪地大哭,蒋一脸嫌弃:你别这样
想象一个人,手握十万大军,呼风唤雨,但到头来却要靠磕头、抱大腿来保命。你信吗?1949年,马鸿逵,这个昔日横行西北的“宁夏王”,就是这样从高高在上的主子变成了命如草芥的落魄人。他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?蒋介石又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位地方诸侯逼上绝路的?马鸿逵最终的下场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警示?这些谜团,等着你一起来揭开。
烽烟四起的1949年,国共决战进入白热化。有人说那时的中国像一个即将决出胜负的棋局,每个人都在争最后的棋子。蒋介石焦头烂额:他的老搭档胡宗南在西北全线溃败,接下来的棋子——宁夏的马鸿逵和青海的马步芳,已经是他手里仅剩的“野马”。这两位马家军主子,不表面团结时暗地里较劲,谁也不服谁。蒋介石为了让他们为自己卖命,又担心他们强大后脱缰,自创一套“让你们咬”的办法:设个“宁青联合兵团”,官职谁当不给定,说“你们自己争”。于是,西北的这场宫斗在风雨欲来里悄然发酵。谁能想到,接下来的变化会让两个马家军都人仰马翻?
先看马步芳,他深知“论关系,论实力,我都要多条腿走路”。这位青海来的“土皇帝”,早早攒下了大把黄金。别人拉帮结派搞饭局,他直接美金黄金敲开国民党高层大门。李宗仁、阎锡山都被他“打点”得服服帖帖,一纸官职近在囊中。反观马鸿逵,手里资源不多,却没少折腾。他盯上了甘肃省主席郭寄峤的位子,利用郭发行公债闹民愤的时机,上演“正义之师”大戏,把郭的仕途踩在脚下。
可惜官场如战场,步子没别人宽,聪明只用在小地方。等马鸿逵听说马步芳黄金外交,已是竹篮打水。最后的分赃结果也很现实:马步芳成了西北军政长官,马鸿逵甘当副手。两个昔日“亲兄弟”,心里早已隔了一道墙。
普通老百姓怎么议论?谁当主席,谁当长官,这事跟日子有没有肉吃关系不大。可大家都看在眼里,这帮军阀一到分家产就撕得凶,真打仗时却一个比一个滑溜。这也难怪后来解放军一打他们就散了——你叫群众咋信你能打逆风仗?
祸福无常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兰州战役西北野战军初战告捷,马家军一败涂地。马鸿逵拼命扳回局势,却人心已散。走投无路,卷钱跑路,上演了一出“王侯将相一锅端”。他抛妻带子,带着几位姨太太飞到重庆。
看似风头过去,实际上是表面的安静。蒋介石此时正在盘算谁还值得一用,让胡宗南喊马鸿逵交出兵权,马鸿逵表面答应,心里打鼓:自己已经失去一切,可要是再被裁撤,这条命还能活多久?
反对声音也渐渐冒头。老部下心寒,嫌他舍不得一拼到底,关键时刻只顾保家小;蒋介石更觉得他没担当,丢了西北大门,所以才迟迟不见。重庆政界,坊间更流传“小马哥投机没骨气,照这德行过不了几天也得卷铺盖”。
一切以为已经落幕,却是暴风雨前的喘息。
剧情陡转,突如其来的“探病惊魂”上演。一天清晨,连家花园外突然蓝衣社密布,守卫森严。蒋经国、钱大钧亲自登门,“第二天蒋介石就来探病”。马鸿逵这下腿都软了,心里念叨:这次是邀功还是问罪?大老板会不会让自己“意外失足”?
等蒋介石、阎锡山等一行人到来,马鸿逵失魂落魄,扑通跪地,死死抱住大腿诉苦。“你不要这样”,蒋介石嫌弃地把他拽开。阎锡山看不下去,赶紧打圆场。这一幕不光讽刺,更让看客明白,曾经的西北雄主,到头来也就是个软柿子。这原本的“探病”,真正目的是向马鸿逵摊牌——你已经没得选,去台湾保命吧。至于信任?你连陈纳德的飞机都坐不了,怕你临时变卦。
这一幕,是之前所有权谋的“总清算”。马鸿逵此刻才明白,自己不是蒋的嫡系,“败军之将,鸡犬不如”。这一句话,听上去像自嘲,其实是多年苦心经营灰飞烟灭的无奈。
表面上,马鸿逵总算被“允许”去了台湾。老朋友马步芳也已经先期落地。可是“树倒猢狲散”,老马家的人在台岛水土不服。一来就碰上老对手郭寄峤举报,说他俩误事、失机、导致战败。郭早前被他踩过,如今“报仇雪恨”,费了老劲往他身上泼脏水。马步芳更不地道,干脆联合亲信让责任全推马鸿逵。
弹劾不断,外人看热闹,倒好像他们真还能再分个黑白出来。可谁也明白,国共天下已分,大势已去。即使官司一路炒到报纸上,对谁都没什么好果子吃。最后因为没人敢认真查,弹劾不了了之。可气氛越来越冷淡,马步芳一看苗头不对,暗地买护照,卷钱去了沙特避风头。
马鸿逵见状,心里没底。又不是蒋系心腹,又冤又怕。早在两年前,他就偷偷兑钱到美国、香港买房,留了后手。这时,他也按下装病借口,带四姨太刘慕侠去了香港。这算活着的离场,只是风光不再。
可惜,外表的平静难掩内里的瓦解。马鸿逵在美国安顿了下来,可家庭内斗升级。二儿子和长孙因财反目,真刀真枪打上法庭,一家子成了美国华人圈子的送饭谈资。马鸿逵两头劝,身体也每况愈下。往日的豪情壮志,全化作异乡病榻旁的唏嘘。
说起来,马鸿逵这一生,如果只看开头,真是“天选之子”:军队有、地盘大,连高官的腿都能抱得紧。可惜他玩心眼不如人,见风使舵学不会,最后连个“背锅侠”都没混好。有人说要不是这些地方军阀自私自利,哪有后来一败如水?可要我站在马鸿逵的立场上“假装”说句好话,他不是装生病就是哭天喊地——这叫“见风转舵”,明哲保身的大智慧。结果怎么样?最后死在异国他乡,人走茶凉,还是被自己的子孙打官司气个半死。要说他当初坚持点原则,结果会不会变好?怕是大多数“聪明人”的下场就是这样,玩心机玩到最后,只剩自己陪自己,美国大别墅再大,也装不下一个老来的孤寂。你说是不是个大写的讽刺?
你觉得马鸿逵们的结局,真的是体制太险恶,还是人心太凉薄?有人洗白说他不过是“乱世求生”,也有人讽刺他是“墙头草典范”。那如果你身处那个时代,是选择抱团拼一把,还是尽早学会转身跑路?更想听你吐槽,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“聪明”?欢迎在评论区放开说说——主角也好,配角也罢,谁最让你意难平?